-
海螺光伏绿色产业园落户滁州凤阳 加速产业升级绿色转型
(一)2024年,海螺集团与凤阳县政府的签约仪式在滁州市圆满举办,标志着“光伏绿色产业园”项目的正式启动,这是滁州市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。该项目将依托地方资源优势,通过一系列子项目推动光伏产业集聚发展,为滁州市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增添新动能,同时也体现了安徽省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。(100字) (一)背景来看,安徽省滁州市近年来积极布局光伏产业链,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制造基地。海螺集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,从传统建材领域向光伏产业拓展,契合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。2024年的本次签约,是基于双方前期合作框架的深化,旨在发挥凤阳县的石英岩矿产优势,为产业提供核心原材料支持。滁州市政府依托产业园区政策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吸引了包括海螺集团在内的多家头部企业入驻,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经济模式。 (二)该项目涵盖六大子项目:首要是石英岩深加工,利用凤阳县丰富的石英矿资源生产高纯度石英砂;其次是光伏组件制造,涉及高效太阳能面板的生产;第三是太阳能发电设施建设,包括分布式和集中式电站;第四是港口码头开发,服务于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运输;第五是光伏电池片生产线,提升组件上游环节;最后是综合配套工程,支持产业园的运营维护。每个子项目均注重技术创新和环保标准,通过自动化设备降低能耗,减少废弃物排放。 (三)这一布局将显著加速滁州市光伏产业集群的形成。凤阳县的石英岩深加工可为整个产业链提供低成本原料,而光伏组件和电池片的本地化生产则能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。港口的加入将打通区域物流瓶颈,优化原材料输入和成品输出,助力滁州市提升在全国光伏市场的竞争力。同时,项目有望带动周边就业,推动高新技术人才涌入,为滁州市经济注入强劲活力。 (四)在产业意义层面,该产业园不仅服务于海螺集团的绿色转型,也与滁州市的能源结构优化战略高度契合。太阳能发电设施的规划支持区域可再生電力应用,减少煤炭依赖,助力安徽省实现碳达峰目标。项目聚焦光伏细分领域,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,实现全链条覆盖,避免产业断层,促进循环经济发展。滁州市政府通过此类举措,展示了其在新能源产业中的领先地位。 (五)凤阳县的支撑作用突出,地方政府整合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保障,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。政策上延续招商引资激励,包括税收减免和研发补贴,加速项目落地投产。这种政企合作模式,以产业园为载体,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,确保长期收益稳定性。展望未来,海螺集团的入驻可能进一步吸引上下游企业,形成“抱团效应”,为滁州市光伏产业生态的多元化奠定坚实基础。 (六)长远来看,该项目对绿色能源发展影响深远。它体现了大型国企在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,通过产业园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减少环境影响。滁州市作为光伏重镇,此举将强化其在长三角区域的地位,推动更多城市复制经验,助推全国清洁能源革命。海螺集团的创新实践,为光伏产业注入新活力,有望在绿色低碳时代树立标杆。
2025-06-27
-
南谯区:“四道园”构筑特色产业新高地
<p>近年来,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以“道地菊园、生态茶园、精品果园、特色菌园”为主导,通过强化招商引资、完善基础设施、推广绿色技术,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,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,形成产业特色鲜明、要素集聚高效、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。 (一)强化基础建设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南谯区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先行工程,2020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投入园区道路硬化、沟渠疏浚、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改造,推动特色产业园区互联互通。通过完善电力、通讯、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,提升园区承载能力,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。该区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,精准引进农产品深加工、冷链仓储等配套企业,形成“生产+加工+服务”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,推动特色产业向集群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。 (二)深化标准引领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南谯区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,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围绕滁菊、茶叶等主导产业,联合科研机构制定多项国家、地方标准,涵盖种植、加工、包装等全流程,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。同时,大力培育名优品牌,支持企业通过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,推动“南谯滁菊”“施集茶叶”等区域特色品牌纳入地理标志保护,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。 (三)推动农旅融合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南谯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,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路径。依托特色产业园区,打造集农事体验、科普教育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,新增多家省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。通过举办茶文化节、菊花采摘节等特色活动,促进农产品消费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,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繁荣,形成“以农促旅、以旅兴农”的良性循环。 (四)践行绿色理念 构建生态发展模式 南谯区全面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,普及测土配方施肥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态农业技术,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。在特色产业园区内,推广应用智能温控、土壤墒情监测等数字化设施,实现生产过程精准化管理。通过培育绿色技术综合运用集聚区,引导企业发展循环农业,促进资源高效利用,推动特色产业向生态友好型方向发展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。 南谯区通过系统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,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,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。下一步,该区将持续深化产业链延伸、价值链提升,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向更高质量发展,助力农业强区建设。 (注:文中涉及的政策举措、发展规划等内容均参考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及滁州市政府公开信息。)</p>
2025-06-26
-
【2022年滁州招商】滁州 "5+1" 模式深化 "双减" 治理 入选全国优秀案例
滁州 "5+1" 模式深化 "双减" 治理 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一、分类施策精准治理 构建校外培训监管新体系 滁州市深入贯彻 "双减" 政策,创新建立 "5+1" 治理模式,即 "五类处置 + 一张清单",相关经验被教育部列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优秀案例。"五类处置" 包括: 综合类机构剥离:要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退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业务,2021 年累计完成剥离机构 120 家。 现有机构终止办学: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机构依法终止办学,退还学费超 5000 万元。 多证多址机构归口:同一实际控制人旗下机构合并管理,减少重复审批,机构数量压减 35%。 教学点撤并:撤销备案教学点 200 余个,解决 "小散乱" 问题。 学科类机构转非营利:150 家学科类机构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,收费标准下降 40%。 "一张清单" 即梳理校外培训机构办理事项,压缩办事环节,将审批时限从法定 30 个工作日缩短至 15 个工作日,实现 "清单之外无审批"。 二、创新监管机制 织密常态化防控网络 滁州市将校外培训监管纳入 "双随机、一公开" 抽查,2022 年一季度抽查机构 80 家,发现并整改问题 120 个。建立市、县、乡三级包保责任制,每个机构明确包保责任人,累计开展现场检查超 2000 次。 为强化社会监督,滁州市开通 "双减" 举报热线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政府官网等多渠道公示举报方式,2021 年累计受理举报线索 500 余条,办结率达 100%。同时,推行 "黑白名单" 制度,将 20 家违规机构列入黑名单,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等活动。 三、标本兼治提质增效 促进教育生态优化 在压减校外培训的同时,滁州市加强校内服务供给,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课后服务,覆盖率达 100%,参与学生超 50 万人。开发 "滁教云" 平台,汇聚优质课程资源 2 万余节,学生线上学习使用率达 70%。 职业教育领域同步推进 "双减",引导 1200 余名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,2021 年中职招生规模同比增长 15%。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建立校外培训长效监管机制,巩固治理成果,推动形成 "学校教育为主、家庭教育配合、社会教育补充" 的良性教育生态。
2022-05-12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